2004年11月1日《农机化促进法》颁布实施至今,时间的年轮整整转过了十个圈。这是第一部从法律高度确认国家鼓励农机化发展政策取向的法律,当年的欢欣鼓舞犹历眼前。郾城区农机局从这一新的里程碑开始,十年来秉承“依法促进”的理念,坚持深度服务的方向,引导农机事业向精、向优、向强发展,这十年成为农机化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完全实现了两大跨越,即农业机械化发展由初级阶段到中级阶段的重大跨越,农业生产方式由小型机械单项作业向大型机械化复合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多年来的风雨点滴汇成令人欣慰的前行烙印,见证了敢行敢试、争当先锋的不寻常历程。
一、加大宣传推行、增强法制意识
自《农机化促进法》实施,我区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的要求,开展各种宣传和学习新法活动,举办多期农机管理和技术人员培训班,组织农机系统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农机化促进法》和相关的条例法规。通过宣传学习,使大家明确了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法律地位,明确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明确各级政府扶持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政策措施。同时,组织工作人员深入乡村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热情向基层农村干部以及群众宣传《农机化促进法》和农机惠民政策,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十年来,结合“三夏”“三秋”农业生产,曾多次举办“保护性耕作技术现场会”、“玉米机械化收获作业现场演示会”、“送科技下乡”“赶农村科技大集”等活动,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推广活动,农民对《农机化促进法》有了充分的了解,用机意识、农机质量意识、法律意识不断提高,先进适用的农机具和新技术广泛推广应用,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起到积极作用。
二、依法促进、《农机化促进法》实施成效显著
㈠机具总量快速增长,装备结构持续优化。到2014年,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46.2万千瓦,比2004年增长126%。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160台,十年年翻了近五番。联合收割机1150台,比2004年增加六倍多,其中玉米联合收获机达到600台,比2004年增加近8倍。农机在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中的比例已达30%以上,“大农机”装备格局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㈡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粮食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2014年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比2004年增长近51个百分点。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87%,增长了40个百分点,其中小麦生产机械化水平稳定在98%以上;玉米机播率达到99%;玉米机收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机收率达到71.5%,在全市率先实现全程机械化,为漯河市成功创建全国玉米机收示范市打下坚实基础。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取得跨越式发展,从2004年的200亩发展到2014年的11.9万亩,这也得益于郾城区2010—2012连续三年承担国家级保护性耕作示范项目的实施,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机械化节本增效技术等一批新技术得到了普及应用,年总节本增收效益为1410余万元。经济作物机械化得到了快速发展,花生、薯类和大豆机收率分别达到45%、41%和80%,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达30%以上,畜牧、渔业、林果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化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整体水平接近30%。机械化方式在主要农业生产中已占据主导地位。
㈢农机服务组织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化服务加快创新和发展。2007年以来,农机社会化服务体制机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区农机专业合作社从2007年起步,2014年发展到29个,农机大户630个,增长近80%。已经形成了以农机合作社为龙头、农机大户为骨干、农机局为纽带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框架。依托农机服务组织,跨区作业水平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展,形成了从春季到冬季、从土地耕整到作物收获的全年、全程机械跨区作业局面。同时,订单作业、套餐服务、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等新的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和快速发展。
㈣农机作业效益不断提高,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做出突出贡献。随着农机化在农业生产中主导作用的不断增强,对农业丰产丰收的影响越来越大,机械作业使小麦收获时间缩短到5天,损失率减少5%以上;玉米收获也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晚收增产10%左右。通过机械化秸秆还田、土地深松、免耕播种,粮食烘干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粮食增产10%左右,粮食实现“十一连增”,总产连创新高,农机服务效益不断提高,农机化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㈤农机安全监管体制进一步健全,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我们以农机安全监管为龙头,进一步推进农机监理、农机培训、社会化服务管理和农机安全宣传等多方面体制建设,使农业机械化安全监管从作业服务、质量服务、维修服务、安全监理、教育培训、信息服务和宣传引导方面巩固提高,有效加强了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全区十年间未发生一起重特大农机安全生产事故。平均每年培训各类农机从业人员3000人次左右,引导一万余人实现就业、创收。
㈥法规政策体系健全完善,依法管理与促进格局基本形成。十年来,各项农机化政策法规不断健全和完善。区委每年的农业文件,都把发展农机化作为重要的一块,把农机化纳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体系。特别,省人大于2008年9月26日颁布实施了《河南省农机化促进条例》,《河南省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围绕贯彻农机化法律法规,形成了有法可依、加强农机管理、促进农机化发展的良好格局。
三、农机化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农机化促进法》公布施行的十年是我区农机化发展形势最好、成效最大、速度最快的时期。法律法规的实施,在促进、规范、引导和保障农机化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也推动我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㈠现代化农业的标志之一是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技术的系统工程,农业机械化的“化”字,一是综合性的体现,在结合、组装、集成,包括硬件与软件的有机结合,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的结合,机械与农艺的结合,不同机械的配套、组装、集成的结合等;二是体现规模,就是要实现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生产,通过规模化作业,达到规模效益;三是体现规模和标准,就是实现生产作业和产品生产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四是通过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可以达到环保农业向绿色农业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显著特征就是代替繁重的体力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省劳动力。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从宏观上分析,农业现代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发展而不断分化和组合,农业与其相关联产业日益紧密结合并实现协调发展的过程;从微观上分析,农业现代化是指随着农业市场化而社会化的发展,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企业为龙头、以基地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围绕主导产业,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形成以市场带动基地、基地连接农户,逐步形成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于一体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农业走向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调节的良性循环轨道,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㈡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机械化
农业现代化以农业机械化为依托,农业机械化是以农业产业化为前提,二者关系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实质上农业现代化的规模经营是建立在现代化农业装备为主要生产手段的经营方式,简单来说,就是机械化的农业。
1.从结构规模来分析,农业现代化是一个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断升级延伸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农业机械化既是主体也是载体。农业现代化必须依靠农业机械化来熟化,依靠优化农业装备结构来改造,实现农业现代化,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利用率,来满足市场需求和社会的需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目的。
2.从社会化来分析,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高度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基础上的一体化过程。在这过程中,农业机械化的介入,也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一种经营模式。推进和实施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是农机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并实现一体化的过程,农业现代化经营为农业机械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3.从经营方式来分析,农业现代化是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农业机械化既发挥了“杠杆”平衡的作用,也是农业长足发展的捷径和必由之路,同时也促使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从以上几个角度来分析,观察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无不伴随着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需要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农业产业化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是推进农业机械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总之,通过贯彻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管理员
该内容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