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创建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市 不断提升农业装备水平

发布时间:2014-11-24|栏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十周年|浏览次数:425
    2004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实施以来,漯河市认真贯彻执行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强力推动农机化发展方式转变,符合我市实际可操作性强的制度体系逐步完善、事关农机化发展的资金投入持续增加、农机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对于农业现代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贡献显著提升,全市农机化事业走过了农机发展史上的“黄金十年”。
    一、组织领导有力,农机化发展的制度体系逐步完善
    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农机化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发展农机化作为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2008年4月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意见》,明确了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工作目标和发展重点,开启了全市农机化发展的新进程。着眼于加快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2008年8月市政府办公室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意见》,明确了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原则和保障措施。着眼于我市农机化发展薄弱环节,2009年5月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成立漯河市创建玉米收获机械化示范市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2009年9月市政府办公室出台了《关于创建玉米机械化示范市的意见》,2010年3月,市委、市政府将创建玉米收获机械化示范市工作写入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相继出台了《关于提升秋粮生产机械化水平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扩大玉米秸秆机械还田面积,提高还田质量的意见》、《关于加强秋季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严禁焚烧作物秸秆的实施意见》,下发了《关于做好全市玉米机械化收获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秋季秸秆机械化还田工作考核办法的通知》等政策措施。特别是2012年9月我市被农业部确定为创建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市以后,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创建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市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持续加大农机化投入,建立政府支持、市场引导、项目带动的农机化发展运行保障机制,同时建立健全了考核激励机制,为创建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2014年8月市人大形成了《对市人民政府〈关于我市农业机械化工作情况的报告〉的审议意见》。符合我市实际的配套政策、规范性文件和技术规范逐步完善。
    二、投入持续增加,农机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在依法促进发展的时代要求下,全市各级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10年来,我市累计争取上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62亿元。全市累计补贴各种农机具2.6万台(套),受益农户达到1.55万户,直接带动农民投资7.86亿元。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极大激发了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10年间,农机总动力达到267.8万千瓦,较2004年(以下同比)增长20%;农机固定资产总值达到35.8亿元,增长41%;大中型联合收获机械达到6075台,增长5倍,其中玉米联合收获机达到2232台,增长22倍;大中型拖拉机6137台,增长3.4倍。农机装备水平的提高,提升了我市农业机械化水平,2014年全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4%,提高20个百分点,全市夏季小麦实现机收面积236万亩,机收率完成99%,小麦秸秆还田率达95%,秋季玉米秸秆粉碎还田率达到92.6%。2014年夏秋两季秸秆禁烧期间,省气象遥感监测未发现我市一起焚烧秸秆现象,农机化工作为农业土地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打造“碧水蓝天漯河”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创新方法手段,农机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在农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方面,一是促进农机化信息化融合。农机跨区作业是一项助民增收的民心工程,但由于信息渠道的不通畅,“有粮无机收,有机无活干”的情况时常发生。为了规范农机作业市场,实现农机市场的合理监管和有效服务,发挥农机跨区作业的更大作用,全市以信息化为引导,在全国率先启动“农机跨区作业信息网络和远程调度平台”建设,确保了机具统一调度、统一协调、合理流动,提高了机械利用率,有效增强了农民收入。二是推进农机化示范园区建设。积极整合各类资金、项目、技术等资源,完善农机化示范园区建设投入模式、运营机制,探索土地规模化经营方式;在园区内大力推广农机化新机具和保护性耕作、秸秆机械还田、机械深松、化肥深施等新技术,推动园区内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市、县两级农机化示范园区89个,建成示范园区面积20多万亩。农机化示范园区己初步打造成农机化新技术的引领区、农业科技转化的示范区,农机服务品牌的样板区。三是推广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积极引进推广花生、辣椒、烟叶、蔬菜、畜牧养殖机械,2014年还加大了粮食烘干机械、农用植保机械(农用航空器)的推广应用,今年新增粮食烘干机械40台,农用航空机械4台,经济作物、畜牧业、林果业、设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先后开展了小麦精少量播种、小麦机收、玉米等行距播种、玉米机收、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等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截止2013年底全市共推广免耕播种机1246台,完成免耕播种面积56.5万亩,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关键生产环节——玉米收获机械化作业水平取得重大进展,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在观光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生产中也得到应用,机械化防灾、抗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
    在农机社会化服务方面,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加大扶持,培育亮点”的总体思路,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方式,累计扶持奖励51个农机专业合作社,投入金额达到368万元。目前,全市已登记注册农机专业合作社达128个,机具规模150万元以上的合作社达到92个,服务能力在1000亩以上的农机合作组织达到100家,还有42家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承包土地500亩以上,合作社年收益达到3800多万元。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承担我市农作物50%以上的农业生产任务,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助推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土地流转进程。5个农机专业合作社获得全国示范性农机专业合作社称号,5个农机专业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性农机专业合作社。
    四、围绕“四化协调”,农机化对于农业现代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贡献日益显现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三夏”农业生产时间由过于的半个月以上,缩短为一个星期(具体到每家每户只有几个小时);秋粮收获时间也由过去的近一个月,缩短为10天左右,还首次出现了当天收获玉米、当天完成整地、当天播种小麦的地块。与之相应的是: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从98.8万人减少到32.6万人,夏秋粮食亩产由850公斤增长到1200公斤以上。一方面将农民从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为二、三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2004—2013年,乡村农机从业人员(又称农机手)从11.7万人增加到16.3万人,增加近4.6万人。农机从业人员占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由9.5%提高到20.8%,农机手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和新型农民。另一方面从事农机经营服务,可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仅“农机跨区作业增收工程”一项每年可增加农民收入2亿多元。能够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等现实问题,“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一论断再次得到证实。 
    当前,我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结构快速变化,青壮年农业劳动力短缺日趋加剧,农业用工成本持续增加,依靠大量低成本劳动力精耕细作支撑农业稳定发展的空间逐渐缩小,机械化程度的高低越来越成为决定农民种养意愿从而影响大宗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因素。在今后的工作中,全市农机系统将认真贯彻落实农机化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牢牢抓住政策持续向好,农机化发展内在动力不断增强的良好机遇,关注农机化工作的重点、热点和难点,转方式、调结构、抓创新、促发展,努力助推“三农”又好又快发展,为早日建成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市,不断提升农业装备水平再立新功!

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

0 0
标签:全部
网友评论

管理员

该内容暂无评论

网友
Copyright © 2010-2019 漯河市农业机械技术中心 版权所有
电话:0395-3133135 地址: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黄河路870号 备案号:豫ICP备09004178号-1